市委四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当前,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已经到了集中总攻阶段,在这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必须下足“绣花”功夫,确保贫困县如期摘帽。我市多措并举引导各地发展特色产业,为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奠定长效基础,确保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塘上发电、塘下养鱼。在太康县洪山庙村,原来废弃的水塘不仅重新养上了鱼,还建了光伏太阳能发电设备。
太康县洪山庙村村民仝新进高兴的说,村里面的渔光发电建成以后,路灯的电费也不用摊了,村里还设置了公益岗位,我现在是村里保洁员,一个月能挣三百元,现在我已经脱贫了,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洪山庙村村主任王学增说,我们村的光伏发电建成以后,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壮大了,我们设立了保洁员、护林员、护路员等五种公益岗位,安排村里贫困户就业,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使他们稳定脱贫。
太康县很多村庄遍布着废弃的坑塘,针对这个实际,太康实施了“渔光互补”的产业扶贫模式,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对贫困村的废旧坑塘进行改造,塘下继续养鱼,塘上建光伏发电设备。这样一来,既改善了环境,又有长期收益。
太康县工信委主任贾兆选说,根据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的统一安排,整合资金3.4亿元,在全县建成村级光伏电站164个,每个村级光伏电站投资200万元,装机容量300千瓦,2018年6月30号前,164个光伏电站全部建成并网发电,目前,总发电量3080万度,共收益2600多万元,链接贫困户8913户,有效带动38688个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与此同时,我市各地还积极采取“扶贫车间”进村措施,将企业的车间延伸到农村,带动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
商水县就通过巧媳妇工程,帮助农民家门口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脱贫,在商水县谭庄镇的巧媳妇扶贫点百事达家纺厂的生产车间里,贫困户李毛巧经过短暂的岗前培训,成了企业的一名员工。
李毛巧高兴的说,在这上班可以,晚上回家管照顾小孩,工资拿到一千七八、两千,有个满意的收入了。
目前像李毛巧一样在服装厂上班的贫困户还有20人,都是附近的村民。
企业负责人王高飞说,我们对贫困户优先录用,每个月工资按时发放,一般能拿到一千五到三千元左右,中午管一顿饭,解决就餐问题。
2013年以来,商水县启动实施“巧媳妇”工程项目,采取企业总部在产业集聚区、乡村设分厂、家里当车间的生产方式,灵活组织生产。让不同年龄、不同技能、不同身体状况的人群,均能有活干,实现家门口就近就业。
截至目前,商水县已经基本实现全县136个贫困村巧媳妇工程产业全覆盖,累计带动近2万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我市辖7个贫困县,数量居全省第一,脱贫攻坚任务极其艰巨繁重。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两个精准”基本方略,一步一个脚印奋力推动脱贫摘帽目标实现。目前,沈丘县成功实现脱贫摘帽,15.45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拟脱贫摘帽的郸城、西华、淮阳、太康、扶沟、商水六个贫困县,顺利完成市级初审,各项指标均达到退出标准。
在今年召开的市委四届八次全会上,再次对脱贫攻坚工作提出要求,要求各地对照中央和省市巡视巡查、督查核查、暗访调研、自查初审中发现的问题,逐一再对照过滤,确保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在精准帮扶上,坚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带动更多贫困户就业增收;对市级产业扶贫基地开展“回头看”活动,确保每个贫困户年内覆盖项目2个以上,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打好金融扶贫、产业扶贫保险保障“组合拳”,实现贫困人口产业帮扶和增收措施全覆盖。对摘帽贫困县、贫困村和脱贫人口,在攻坚期内相关扶贫政策保持稳定,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广电全媒体记者 张博越)
来源:周口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