郸城县书画院
您当前位置:郸城县书画院 >> 名家推荐 >> 浏览文章

让城市更文明 让生活更美好——周口市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综述

来源:本站原创 2018年10月11日

让城市更文明 让生活更美好——周口市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综述

东新区文明宣传标语

作为羲皇故都、老子故里,周口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先贤圣哲在这里肇始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火种。

如今,借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东风,千万周口人民再次出发,汇聚缔造文明的强大合力,续写文明创建的崭新篇章,让周口焕发出新的迷人光彩。

城市更加文明,生活更加美好。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硬件打基础,软件增实力,市民提素质”为工作重点和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思想道德素质、诚信守法、文明风尚“三大提升”行动,重点开展交通秩序治堵、市容卫生治脏、生态环境治污、公共服务治差“四项治理”,持续加大工作力度,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创建活动。目前,中心城区创建氛围日益浓厚,市容环境干净整洁,市场秩序明显规范,交通秩序不断向好,文明风尚大力弘扬,市民素质明显提升。

坚持机制创新,强化创建工作保障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对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发展环境、整体实力和发展质量的综合考量,唯有建立持久有效、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才能持续推动工作,巩固创建成果。

我市成立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的高规格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下设“一办三组”。中心城区四个区分别建立创建工作组织,做到机构、人员、办公场所、车辆、经费“五到位”,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领导层层抓的工作格局。扎实推进路长制,39名厅级干部分别任中心城区各条主次干道路长,市委书记刘继标、市长丁福浩以上率下,带领所有厅级领导干部,组织136家分包路段责任单位扎实开展路段创建,切实解决了一大批乱搭乱建、占道经营等市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我市健全完善周例会月联席会半年点评会年度总结会制度、学习交流机制、沟通对接机制,实现创建工作台账化管理、项目化推进,为文明城市创建提供了坚强制度保障。

全市干部作风大整顿是周口推进各项工作的常态化保障机制。我市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作为全市干部作风大整顿的督查重点,2017年以来,共组织督查活动187次,编发督查通报73期,在周口日报、周口广播电视台等市属新闻媒体公开通报、曝光326期(次)。

坚持基础先行,补齐城市发展短板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普惠民生的重要工程。

市委、市政府把2018年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攻坚年,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我市注重规划引领绘蓝图,明确了“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以港促城”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的中原港城。我市先后完成《周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周口市总体城市设计》和33个专项规划,实现了15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同时,突出塑造城市特色,完成沙颍河景观规划、引黄调蓄工程周边城市设计、中心城区7条水系综合整治暨连通工程、全域旅游等规划,全面展现周口的独特魅力。

我市结合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积极实施中心城区主次干道拓宽工程、道路改扩建工程和断头路打通工程,实施城市主干道、重点建筑美化亮化工程,建设一批社区公园、街头游园、公共绿地。我市投资50.8亿元用于路网建设,启动实施新北环、八一大道南通商水、大广高速港区互通立交、宁洛高速经济开发区互通立交等建设,完成文昌大道等40条主次干道和4个高速出入口升级改造。启动实施重点项目103个,总投资1315亿元,扎实推进新建改建100个街头游园、100座一类公厕、沙颍河风景区工程、引黄调蓄工程、森林公园等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提高城市宜居度和市民幸福指数。在中心城区高速出入口、主次干道、公园广场等重点部位深入实施中心城区亮化工程,城区夜景焕然一新。

我市把创建文明城市与百城建设提质紧密结合,建成东区、西区水厂并投用,中心城区实现南水北调供水全覆盖。高铁片区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加快建设。整体改造老旧小区14个,新建改建幼儿园、中小学校8所,建成投用“两小”市场8个,新建垃圾中转站38个,新增环卫车辆247台、公交车辆200台,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坚持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品质品位

实施精细化管理是提高城市管理效能的重要举措,是改善城市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

我市持续推动“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各区、办事处及社区充分发挥属地管理作用,督促各责任单位、门店认真履行责任和义务,“门前三包”责任书签订率100%,责任制落实良好率达到95%以上;认真落实“红黑旗”管理制度,加大对“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督查考核力度,让广大市民共同参与监督和管理的全过程。

结合贯彻落实《周口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以中心城区主次干道、窗口部位、重点区域为重点,着力开展交通秩序治堵、市容卫生治脏、生态环境治污、公共服务治差“四项治理”,整合公安、城管、交通等部门执法力量,相继组织实施了市区环境卫生、出店经营、交通秩序、户外广告等专项整治活动。目前,中心城区城市面貌明显改观,主次干道交通秩序明显好转,市场经营秩序得到有效治理,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市民满意度明显提高。

对中心城区实行四级网格化管理,管好用好数字化城市动态管理平台,落实城市管理“六进网格”模式(即办事处包片干部、社区干部、城管队员、环卫监理人员、环卫工人和辖区沿街机关企事业单位、门店商户进网格),坚持日常监管和集中整治相结合,加强网格内环境卫生、市容秩序、交通秩序综合治理,实现城市管理的规范化、常态化、可持续化。

市文明办指导中心城区四区和市直各相关责任单位按照《关于进一步打造中心城区文明城市创建示范点的通知》和《中心城区文明城市实地考察点创建手册》的要求,高标准打造23类69个示范点位,并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切实提升城市整体创建水平,塑造中心城区良好品位。

坚持宣传教育,提升全民文明素质

我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大力实施思想道德素质、诚信守法、文明风尚“三大提升”行动,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依托建筑围挡、公交站台、公园广场等传播平台,持续刊播张贴“图说我们的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文明河南”系列公益广告1.9万余块(处)。依托市“两报两台两网”,开设“开展五城联创,建设美好周口”“五城联创在行动”“曝光台”等专题专栏,刊播有关稿件2000余篇,传播文明理念,倡导文明行为。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爱周口”客户端等新媒介和宣传专报、社区宣传栏等形式,引导广大市民崇尚文明、遵德守礼。

创新开展“德润三川”系列实践活动。以打造“道德周口”品牌为载体,持续开展“诚信周口·德润三川”道德实践活动。建立健全诚信建设“红黑榜”发布机制,选树一批诚信建设先进典型。目前,全市共设立“红黑榜”公示栏31个,黄淮大市场被命名为“国家级文明诚信市场”,40家企业相继被授予国家级、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持续开展“善行周口·德润三川”志愿服务活动。全市共组建学雷锋“文明使者”志愿服务站点236个,注册志愿者协会19个,实名认证志愿者72万余人,创新开展“党员认领微心愿”“创建文明城·志愿者在行动”“周五义务清洁日”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成功打造周末公益剧场、川汇区认领微心愿、太康县爱心早餐、西华县老年夕阳红、周口日报“啄木鸟”等一大批志愿服务品牌。持续开展“英模周口·德润三川”典型选树活动。近年来,我市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5人,河南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5人,市级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23人;中国好人75人,河南好人30人,周口好人150人,李灵、李高峰、马刚、王梅荣、方志欣、苏秀英等道德典型在全国叫响,周口英模群体不断扩大。

扎实开展文明细胞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楼院、文明科室等各类文明细胞创建活动,精神文明创建领域不断向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两新”组织拓展。持续加强文明单位动态管理,指导各级文明单位在常规化创建中不断有新作为;深入开展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扎实开展“三进三评”活动(孝廉文化进社区、志愿服务进社区、文体活动进社区,评选一批文明家庭、优秀志愿者、文明市民)和“学习贯彻十九大 文明单位社区行”活动,高标准建设一批文明示范社区;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我的家庭故事”演讲比赛、“好家风好家训好家规”征集评选活动,表彰一批市级文明家庭,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典型层出不穷。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利用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时间节点,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中华经典诵读和优秀童谣征集推荐活动,评选表彰一批省市级美德少年,每年一届的经典诵读展演活动已在全省叫响。扎实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先后争取项目资金4000余万元,实施173个中央、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扎实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淮阳中学被命名为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持续开展文化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坚决取缔“黑网吧”和变相经营网吧,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了健康文明的生活环境。

坚持全面创建,推动城乡共同发展

扎实推进城乡共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创新开展“六村共建”。今年5月,我市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行动”的基础上,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统领,以创建文明村、平安村、卫生村、产业富民村、美丽宜居村、党建示范村为抓手,启动了“六村共建”工作。目前,我市共打造“六村共建”示范乡镇43个,示范行政村350个,引领全市“六村共建”工作深入开展。

稳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6月中旬,在项城市、郸城县成功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我市全面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实现了县(市)镇村全覆盖。项城市探索出“六传六有六结合”运行管理体系,走出了项城模式。目前,已有来自11个省310个县(市)的近3000人到项城市参观学习,成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新亮点。

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我市以村容整洁为目标,以扎实开展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三个美起来”主题活动为载体,重点治理“五乱(农村垃圾乱倒、污水乱流、柴草乱垛、禽畜乱跑、杂物乱堆)”现象,达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村内及周边无垃圾堆放、无污水横流、无杂物挡道,生产生活物品堆放规范,主次干道两侧环境干净)”目标;完善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立完善“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深入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行动。目前,全市共创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1664个、示范村705个。以文明乡风为目标,广泛开展评选星级文明户和身边好人、创建文明村镇和文明集市“双评双创”活动。截至9月底,全市现有县级以上文明乡镇107个、文明村652个。

扎实推动移风易俗。建立完善“一约四会”,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红白事操办参考标准,写进《村规民约》,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全体村民的共同遵循。项城、郸城等地乡镇成立“红娘协会”,提倡集体婚礼,狠刹了大操大办歪风。目前,全市有131个乡镇2227个行政村成立了“一约四会”,1984个行政村将移风易俗内容修订纳入村规民约。在广大城乡深入开展孝善敬老活动,引导人们善待老人、抑恶扬善,树立文明乡风。

坚持以文化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化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市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已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438个,川汇区刘方平社区农家书屋荣获2017年“全国示范农家书屋”称号。在重大项目上,启动总投资42.9亿元的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推进周口大剧院、24小时智慧图书馆、国防人防教育园、漕运博物馆、关帝庙广场等一批项目顺利实施,扎实推进太昊伏羲陵文化生态旅游区创建5A级旅游景区和关帝庙景区、吉鸿昌纪念馆创建4A级旅游景区工作。

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努力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2017年1月以来,“周末公益剧场”共完成剧场演出90场,红色文艺轻骑兵演出300多场,舞台艺术送基层演出4000余场,戏曲进校园活动1000余场,中原文化大舞台演出102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6万多场。

加大对文物资源保护开发和非遗传承保护力度。研究制订“周家口抗战指挥部”保护规划方案,对周口新街、老街的明清建筑及原周口纱厂附近有保存价值的建筑进行调研备案,帮助支持周口同和堂红色收藏馆筹建民营博物馆。每年在淮阳“二月二”太昊陵庙会期间,举办“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已连续举办9届,共邀请联合国非遗项目 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84个,省、市、县级非遗项目191个,20多个省份507支队伍展演,参演人数达1.1万人,观看群众达4762万人次,已成为全国知名文化品牌。我市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8个,传承人8人;省级非遗项目36个,传承人33人;市级非遗项目81个,传承人106人。

文明的种子在三川大地播撒,文明的理念浸润于市民群众的日常行为中。文明城市创建,让我们收获了更美好的生活、更广泛的赞誉。在刚刚胜利闭幕的省十三运会上,文明周口的大美风采得到与会宾朋的一致好评。但是,文明城市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努力把周口建设成为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全国文明城市,在中原更加出彩中努力绘就周口特色添彩画卷。(记者 吴继峰 李一 文/图)

来源:新周口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