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委、市政府坚持产业为基本,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协调,提供必要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领办,金融保险介入,群众保本分红,市场化、契约化、规范化运作”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健康务实发展、群众稳定脱贫、地域特色鲜明的路子。两年来,全市发展市级产业扶贫示范基地213个,带动贫困户3.77万户;认定市级标准化产业扶贫车间320个,企业入驻率达90%以上;建成存量电站545个,总容量4.45兆瓦,关联受益贫困人口1.09万户,今年确保实现贫困人口产业扶贫全覆盖。
健全制度机制 做到“四到位”
狠抓制度机制建设,以制度机制约权、管人、理事,切实提高服务水平,推动工作高效运转。切实做到工作制度到位。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提升产业扶贫基地建设管理水平促进贫困户持续增收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建立产业扶贫基地与贫困户之间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合同期满后,在政策引导下续签产业扶贫带贫协议。对新签的贫困户,扶贫带贫协议至少要一次性签订到2020年,为贫困户依托产业基地持续增收提供保证。组织体系到位。实行“包、保、挂”制度,每个基地明确一名县处级领导分包,建立一套班子,及时指导、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为各乡(镇)配备一名专职副书记,专抓脱贫攻坚和产业扶贫基地建设工作。服务团队到位。联合农业、畜牧、工商、金融等部门,组建60人的产业扶贫基地服务团,开展相关培训180场次,直接受益7.2万人。市扶贫办设立产业扶贫服务电话,协调解决问题3800多个。奖惩兑现到位。按照产业扶贫考核体系综合考评,对带贫效果显著的基地,市财政以奖代补10万元,并倾斜项目、资金培育其做大做强,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突出精准帮扶,发展“六业态”
种、养产业既有传统优势,又能充分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在大力发展的同时,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产业扶持脱贫实施方案》,结合周口产业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各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加、光、游、电等新兴业态,初步形成了“六种业态”:特色种植产业。坚持提升品质和扩大规模并举,着力发展优势突出的特色种植业,引导贫困户参与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变基地、资金变股金、农民变会员”三个转变。我市依托特色种植产业,车厘子、油牡丹、杏鲍菇、秋葵等高档珍稀型,以及莲藕、提子、红薯等大众型特色蔬果粮油产品发展势头强劲,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项城市红旗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为农户提供全程土地托管服务,合作社农作物种植基地面积达4480亩,辐射带动种植面积20万余亩,覆盖全市15个乡镇,带动贫困户400余户,为贫困农户提供工作岗位500个,保证就业的贫困农户每年每人收入最少可增加12000元;郸城县天豫薯业是“海底捞”火锅、“回味老鸭粉丝汤”粉丝(皮)的定点供应商,发展订单红薯基地12万亩,帮扶贫困户3391户,95%以上已经脱贫。特色养殖产业。太康县玉柏生物有限公司投资年产50亿条豆丹良种苗繁育与养殖示范基地,流转土地1955亩,实现销售收入7000余万元,带动5000贫困户增收。特色加工产业。打造产业发展平台,服务全市带贫产业发展,与河南巧媳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充分利用东西部产业转移的契机,发展沿海订单客商1350家,内地乡镇工厂9600家,链接沿海和内地企业,使企业有钱赚、贫困户有活干。创新用工模式和生产方式,依托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来料加工,发展服装服饰、无纺布制品、渔网编织等产业,在乡村设立加工厂房,促进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推动企业用工和贫困户增收互利双赢。商水县在全县建立50人以上规模的“巧媳妇”加工基地186个,10人以上的规模的“巧媳妇”加工站点406个,实现脱贫2万余人。新能源产业。通过发展光伏产业,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困户采取光伏兜底扶贫。沈丘县已建成并网发电293个村级光伏电站,每个电站年收益7万元左右,可带动特困户20户,每户每年增收3000元。太康县、西华县、淮阳县等县先试先行,大胆创新,改造贫困村废旧坑塘,将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在鱼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光伏板下方水域进行渔业养殖,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渔光互补”新兴业态,已建成首批近60个行政村“渔光互补”项目,可节约建设用地500亩。从实际情况看,“渔光互补”项目破解了传统农区制约脱贫攻坚的五大瓶颈,即:破解了用地困局;增强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公信力;实现了贫困户稳定脱贫;优化了人居环境;发展了清洁能源。今年1月1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我市这一做法进行了专题报道。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贫困户就业。淮阳县龙湖春天合作社建设生态旅游基地,龙湖湿地公园购买1000条游船直接吸纳贫困户近百人就业,每人年可增收5000—8000元。电子商务产业。依托电商产业发展,实施技术带动和就业带动,让贫困户通过学习网络营销技术自主创业,或在电商生产基地从事劳动,从而脱贫致富。郸城县复旦大学毕业生王文一创办的万丰源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电子商务模式与浙江、上海等地600多家大卖场建立了供销合作。该基地对贫困户实行土地流转分红和到户资金分红“两分红”、技术带动和就业带动“两带动”,与300家贫困户签订了到户增收协议,平均每年有1200多贫困户在基地工作,每个贫困户每年收入1.2万元左右。西华县建成村级电子商务扶贫服务站159个,贫困村实现全覆盖,引导电商企业挖掘农特产品10多类,销售总额2000余万元。
此外,为充分发挥能人和致富带头人示范带动作用,我市坚持志智双扶,组织从事运输、超市、建筑等行业的致富能人,通过结对帮扶、以老带新、专业指导、合作经营等形式,带领贫困人口一起创业脱贫。贫困户参与创业,每户最高贷款5万元,贷款风险全部由政府、银行、保险机构按比例承担。西华县依托逍遥胡辣汤品牌,直接带动920户2453人创业就业。目前,全市已组织2100名农村致富能人带动贫困户6300户1.8万人,较好发挥了致富一个、带动一片、脱贫一批的头雁效应,切实加快了全市脱贫步伐。
依托金融保险 实现“零风险”
充分发挥金融、保险在脱贫攻坚中的支撑作用,努力实现脱贫路上“零风险”。一方面,实施生产保险,解决因灾致贫风险。围绕贫困人口人身意外、农村住房、财产损失等方面的风险,依托中原农险等保险公司,开发系列保险产品,为贫困人口设计种植、养殖、意外伤害等一揽子承保方案,为贫困人口生活安定提供保障。所有保费均由县级政府全额出资,统一买单,保险公司简化理赔条件,优化理赔服务,确保做到贫困户零负担、零风险,快受益、多受益。特别是种植、养殖保险,主要解决贫困户种植、养殖遭受自然灾害及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等,已累计为8万户贫困人口托底提供生活风险保障1.6亿元,先后向农户支付赔款1300多万元。另一方面,实施金融支撑,解决产业发展风险。深化与省国开行合作,采取政银保“三位一体”融资模式,共同建立管理平台、统贷平台、担保平台、公示平台和信用协会“四台一会”运作机制,实行“市统贷、县分采、市财政增信”金融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产业扶贫基地因缺乏有效抵押、质押或其他方式担保而导致的贷款贵、融资难等问题,为320家产业扶贫基地融资5亿元。同时,引导保险机构设计5大类40多个保险产品,最大限度缩小政府交由产业扶贫基地的小额贷款、入户增收资金风险敞口。通过“政府风险补偿基金+保险+贷款对象”模式,实现了金融部门没有后顾之忧、基地得到发展、农户旱涝保收“三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