郸城县书画院
您当前位置:郸城县书画院 >> 名作推荐 >> 浏览文章

河南西华县:建设文化平台 促进和谐发展

来源:本站原创 2017年11月20日

西华营镇位于西华县东北部,与扶沟、太康、淮阳三县交界,辖31个行政村,92个自然村,总人口6.78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几年来,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区位、资源、人文和文化产业优势,切实推进文化建设,构建文化扶贫新模式,搭建文化平台,大力发展镇域经济,促进农村文化发展,造福于民,收到了良好效果。2016年获省文化厅“河南省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17年西华营镇文化站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文化站”,河南省仅此一家。

一个农业乡镇获此殊荣,这取决于该镇文化建设得力。

领导高度重视。镇党委、政府为加强对文化宣传工作的领导,成立了文化宣传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一名班子成员具体负责文化宣传工作,并将文化宣传工作纳入镇党委、政府工作总体布局,专题研究文化工作多次,力求抓紧抓好。并在活动经费及人员安排上给予极大支持,使全镇的文化事业发展有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环境基础。

加大经费投入。几年来,镇党委、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先后筹资100余万元,新征土地4500平方米,建成了两层16间320多平方的文化站,设立了图书馆、阅览室、微机室、文体活动室、科技咨询室、广播影视室、多功能教室等。又积极申请扶贫资金25万元建成了灯光球场和面积达38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可容纳500人同时健身。形成了融求知、健身、娱乐、休闲、演出、比赛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文化站。

建立健全网络。以文化站为依托,各行政村、镇直各单位均成立领导组,建立文化活动室,形成文化工作上行下效、一呼百应的良好态势。明确任务和职责,文化工作考评结果和效绩,作为奖惩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积极推进和参与图书总分馆建设,形成以县图书馆为总馆、文化站为分馆的县乡两级图书资源管理体系,以及全面覆盖、均等便捷、实用高效的公共图书服务体系。提高文化站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不但在计算机上参加远程培训学习外,而且还走出去,参加省、市、县的培训和先进乡镇经验交流,每年每人不少于10次。

广泛开展活动。镇党委、政府积极挖掘镇内文化遗产,把传统的民间艺术和现代艺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先后成立了艺术团队26个,流动舞台7个,唢呐队20个,书法绘画协会1个,每逢节日和集会都有艺术团队在服务,把经济发展、文化先行的工作思路集中体现在活动之中。利用“老区心网一点通”这个平台提高文化服务水平,满足本地群众的文化需求。文化站按照上级的要求,结合扶贫新模式,每天对外免费开放6个小时以上,贫困户可以随时借阅各类图书,为贫困群众提供信息服务、演出场地、图书阅览、交流培训、体育健身等8个免费项目。借助春节返乡、农闲人员增多,人员集中的大好时机先后举办了“富民杯”篮球赛,“金牛杯”乒乓球赛等。多年的元宵佳节,与奈安集团、乡镇企联合举办了“奈安杯”书画大展比赛,征集到包括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苏士树先生、书画界大家范曾先生、原河南省书协主席陈天然先生作品在内的参展作品110余件,参赛作品700余幅,并以“回家看看”为主题,邀请本镇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近160人,举行了“中州名镇”揭牌仪式,组织了高跷,旱船、龙灯、唢呐、斗鸡、杂技、广场舞等文艺演出30多场次,与会的群众每次都有上万人,既振奋了民心又活跃了群众生活。

促进和谐发展。通过狠抓文化扶贫和产业扶贫建设,全镇民众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风气明显好转,群众闲中有乐,乐中干事,打架斗殴的少了,互帮互学的多了,游逛赌博的少了,健身锻炼的多了,打公骂婆的没了,孝敬父母的多了,今年初全镇表彰了孝子孝媳等各种文明典范170多人,并涌现了在北京救人不留名的好民工袁决心,受到了市县有关部门的表彰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社会秩序进一步稳定,全镇刑事治安民事案件分别比上年下降了36%和45%,派出所被评为全国一级所。为充分发挥文化的先声先导作用,助推镇域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