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是我的第二故乡,从参加革命到解放后工作,我一直在这里。我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愿意做出最后的一点贡献。”昨日,躺在病床上的周口市淮阳县离休干部王淑洵告诉大河报·大河客户记者,她除了要捐献眼角膜外,还向组织和子女提出要求:不开追悼会、不立碑,将骨灰撒入龙湖,实行湖葬。
对于老人的这个请求,她的子女表示支持。“我能理解俺妈的一片丹心,虽然以后我们不能为她立碑纪念,但她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将永远留在我们儿女心中。”老人的小女儿王英姿说。
回忆:九旬老干部 一生讲奉献
冬日的暖阳透过窗子照在淮阳县公辽医院的一间病床上,90岁的王淑洵老人在女儿的帮助下翻了翻身,她的头发稀疏,身体瘦弱,脸上爬满了皱纹,看起来饱经沧桑。
老人祖籍在漯河市舞阳县马村乡,年轻时参加革命,1949年2月来到周口市淮阳县参加剿匪反霸工作,解放后安家、落户在淮阳县,一直生活到现在。作为女干部,她曾在葛店乡担任妇联主任,带领最穷的一个村子深耕土地,广积肥料,提高粮食产量。1972年,当地村民小麦亩产达到800斤,创下纪录。
1979年,51岁的王淑洵回到县城,担任淮阳县城关镇新华办事处主任。当时,办事处下面办有一家塑料厂濒临倒闭,工人工资不能发放。王淑洵了解情况后带着车间主任,租用一辆拖拉机每天到附近的太康、鹿邑等地跑销售,向群众宣讲使用塑料地膜的好处,并灵活销售,很快打开塑料产品销路,仅仅半年后就扭亏为盈,拯救了一个塑料厂。
“那时候我们舍不得住旅店,舍不得吃饭,早上出门带着杂粮干饼,带上几双被子,晚上回来时坐在车上冷,就裹着被子。”回忆起当年的一幕幕艰苦往事,王淑洵老人禁不住流下热泪。她说,经过革命年代洗礼的人,都比着讲奉献,如果不带头给群众办好事,就觉得是一件很丢人的事,不但群众看不起,同事们也会嘲笑没水平。
1989年,王淑英从淮阳县城关镇新华办事处主任的位置上离休,享受正科级待遇。
博爱:立遗嘱捐献眼角膜,骨灰实行湖葬
王淑洵和老伴一生养育3个孩子,目前都已参加工作。其老伴已去世10多年,她离休后跟随子女生活。目前,她身患纵膈移位、高血压、肾病、胆囊结石、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多种病症,正在住院治疗。从今年9月28日至今,王淑洵已在医院连续住了1个多月。就在记者昨日采访前夕,她还接受了一次抢救。
她的小女儿王英姿告诉记者,老人剩余的时日恐怕不多了,这个时候,老人也想到了立遗嘱。前段时间,母亲向子女们和淮阳县老干部局提出请求,希望自己过世后不开追悼会、不立碑,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出去,骨灰撒入淮阳龙湖内,实行湖葬。
一开始,大家是反对的,认为老人辛劳奉献一生,逝后应该立碑纪念。但王淑洵坚持自己的遗嘱,并反复给大家讲革命年代的奉献往事,争取大家的理解。“现在我们都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她是想为社会再做最后的贡献。”王英姿说。
“老了,不中用了,国家养活我几十年,离休还发工资、看病还给报销,我不能再给国家添麻烦,不占一寸土地,把骨灰撒入龙湖,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昨日,躺在病床上的王淑洵老人说,除此之外,自己身体只有眼睛还看得见,所以她想捐献眼角膜,希望留给社会最后一次贡献。
对于老人的愿望,很多人表示赞许。周口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王海明动情地说,他非常钦佩老人的勇气和精神,现在国家提倡节地生态安葬,其中就包括倡导湖葬。“老人用实际行动作出了表率,我给她点赞。”王海明说。
“母亲主意已定,我们一定会严格按照她的遗嘱办理,完成她最后的愿望。”老人的女儿王英姿说。(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于扬 实习生 李玉坤 文图)
来源:大河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