郸城县书画院
您当前位置:郸城县书画院 >> 名作推荐 >> 浏览文章

从沈丘走出的全运会冠军

来源:本站原创 2017年11月15日

近日,市政府通报表彰沈丘县人民政府:在第十三届全运会上,沈丘籍运动员张燕在女子赛艇8人单桨有舵手项目、杨培丽在20公里竞走团体赛中双双摘金。从此,在沈丘县由1000多名沈丘籍获奖运动员名字组成的长长的“奖牌榜”上,增添了她们的名字。

怀着对获奖运动员的敬佩之心,日前,记者来到沈丘,近距离探寻冠军们的成长足迹,探究沈丘培养体育人才的奥秘,并在交谈与聆听中,感受这一方水土滋养出的那种不服输的精神。

长长的“奖牌榜”

县城新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对面,拾级而上,在综合健身馆展厅的几面墙上,张燕、杨培丽、张志磊、李一清……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一个个沈丘竞技体育史上响当当的名字依次呈现眼前。他们把沈丘作为起点,是一种选择;驰骋赛场,是一种勇气;勇于夺冠,是一种胜利。

9月24日至10月1日,张燕及其队友踏上新的征程,参加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萨拉索塔市举行的2017年赛艇世界锦标赛,经奋力拼搏,最终挺进八强,取得了目前中国选手在该项目上的最好成绩。比赛结束后,10月9日,张燕回到母校沈丘县槐店镇回中,在特殊的升旗仪式上,与1800名学生现场交流。“从一个弱弱的女学生,到叱咤赛场的冠军,靠的就是敢闯敢干、永不放弃的精神。”她的一席话,让师弟师妹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信心倍增。

全运会结束后,杨培丽、张燕先后回到沈丘。“在赛场上,你们不畏强手、战胜困难、勇夺佳绩,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气神儿。”副县长、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孙自豪,受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委托,看望慰问她们时说的这番话,让杨培丽、张燕的家人至今记忆犹新。

县城东关,一个极为普通的小院里,走出了德国世界杯78kg以上级柔道冠军李一清。见到记者,李一清年近七旬的父亲李邦荣,找到了女儿的一堆领奖照片、获奖证书和媒体报道,说:“孩子喜爱体育,不怕吃苦,还很孝顺。”说到这里,李邦荣是满脸自豪。对于女儿走上职业运动员的每件事情,他讲起来如数家珍。他记得很清楚,李一清在沈丘接受基本的体质训练后去省队。他接女儿回家,李一清刚下车,疲劳期没过去,双腿一软瘫坐在地上。父亲心疼女儿,劝她要是支撑不下去,就放弃算了。“不能吃苦咋能成,别说冠军,啥也捞不着!”李一清告诉父亲,在强手如云的赛场,运动员能笑到最后靠的就是坚强意志。

有了不畏强手的“精气神”,张志磊获得北京奥运会91kg以上级亚军,王鑫楠获得广州亚运会女子赛艇4人单浆无舵手冠军,纪平公获得广州亚运会龙舟2枚铜牌,杨娜摘得天津全运会女子4×100米接力铜牌,马义浩、马亚豪、马惊涛、刘小涛、王建峰、马福涛、高嘉晨等榜上有名。

一条通往冠军的培养之路

新建的沈丘县思源实验学校坐落在产业集聚区南园区东南角,占地约81亩,运动场设施齐全,硬件设施一流。11月6日,“沈丘国标足球俱乐部校园合作学校” 揭牌仪式举行,力求打造校园足球强队,发现苗子向上级输送。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是体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沈丘县推动传统体育项目学校、足球特色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创建工作,设立摔跤、足球、篮球、划船等7个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学校体育是基础,健全教练员队伍,多选好苗子,训练打好底子,形成县级各项比赛体系,注重实战,这是沈丘培养冠军的经验。”该县教体局党组成员王允中说。

至今,张燕的教练李源、杨培丽的教练马超,都清楚地记得选拔、训练弟子的情景。马超是县二高体育老师,杨培丽刚开始选择的项目是1000米、2000米长跑,在训练的时候,他发现杨培丽自身体能和条件对取得好成绩不利,便帮助杨培丽调整瞄准竞走项目。杨培丽后发耐力的优势,终于在大赛中发挥出来。“夺取金牌的‘成功秘籍’:努力,坚持,永不言弃。”9月20日,杨培丽应邀来到志远中学,与正在上体育课的初二学生零距离互动。杨培丽还将金牌拿给他们触摸,让他们亲身感受金牌的厚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牵手冠军,给学生们留下了长久的回味。

“技术上更专,专业性更强”。瞄准这个目标,发现好苗子,及时输送,接受更好的专业训练,让运动员苗子茁壮成长,以更高的竞技水准走上赛场,这就是沈丘县教体局下一步坚定不移的目标。

一个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

李保良是沈丘县有名的教练员。近40年来,他一人向省运动队输送16名运动员,包括李一清在内。在这个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发现、培养、输送运动员,是他工作的全部内容。老李说,把有潜力的好苗子训练好,走上赛场取得好名次,既是他的兴趣,也是责任,更是为了传承竞技体育精神。

“这是张志磊,北京奥运会亚军、广州亚运会冠军。2014年,拳击选手张志磊与美国王朝拳击推广公司签约,正式进入职业拳坛,他的梦想是赢得一条拳王金腰带。”在沈丘县体育运动学校展厅,记者一行细听冠军们台前幕后的故事,感受他们的赛场风采。这些竞技体育的佼佼者,不仅是沈丘形象的代言人,而且是周口一张张闪亮的名片。

沈丘县体育运动学校成立于1999年,秉承“选好苗子、着眼未来、积极输送”的理念,被授予“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张燕、杨培丽等运动员,都曾经长期在这里训练。

在专兼职启蒙教练员的精心培养下,来自沈丘县的运动员们,在全国竞技场上摘金夺银,甚至走出国门崭露头角。

站在偌大的体育馆里,让人浮想联翩。多少个日日夜夜,一群群青少年在这里挥汗如雨,他们的青春梦想在这里悄然绽放。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有一种叫执着的坚定信念。

对于沈丘县体育事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勇于决策。据了解,在郑合高铁沈丘北站附近,沈丘县全民健身综合体育馆立项上马,建成后能容纳近万人观看体育比赛。这个投资2.5亿元、占地60余亩的大工程,必将进一步增强沈丘赛事举办能力,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全面开展。(记者 朱鸿 通讯员 迟驰)

来源:周口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