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成为太康的支柱产业
纺织成为太康的靓丽名片
省长陈润儿在市、县领导的陪同下深入太康调研
中央电视台记者到太康采访
“焦桐”下话发展
全国道德模范王福昌获得“北京榜样”荣誉称号
幸福的生活
为中华崛起而努力
“十行百星”评选入民心
志愿服务暖人心
丰收的喜悦
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鸟瞰太康
“十二五”期间,是太康科学发展谋划突出、创新实践特色鲜明、转型发展成效显著、太康形象改善明显的五年,是太康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发展后劲积蓄壮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经过五年的努力,全面完成了“十二五”目标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谱写了富民强县的新篇章。
太康名片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中国裤装差异化面料生产基地
全国锅炉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县
中国棉纺织名城
全国生猪养殖调出大县
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
全国科普示范县
中国道情之乡
全国绿化模范县
河南省平安建设先进县
河南省二星级产业集聚区
全国高中名校——太康一高
“十三五”发展定位
太康县的发展定位,既要符合党中央、河南省、周口市的战略定位,又要符合全县的实际情况,“十三五”期间的战略定位包括功能定位、产业定位和形象定位。
打造豫东重要增长极。以全面融入中原城市圈牵引太康战略规划实施,依托郑州航空港等开放载体,推进东联亳州及商丘,西接许昌及漯河,北进开封,南拓周口,形成豫东重要经济增长极战略支点。抢抓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机遇,发挥太康区位、交通、资源、劳动力等优势,创造条件,整合资源,优化环境,搭建平台,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把太康打造成为周口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
打造“中国纺织服装名城”“中国裤都”和“中部地区最大的纺织服装集群化产业基地”。发挥环境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用大产业带动大发展,把太康建设成为环境最优良、服务最优质、功能最完善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和在全省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中国裤都”“中国纺织服装名城”“差异化面料生产基地”。
打造“中国锅炉之乡”。积极引进锅炉产业战略投资,采取独资新建、战略重组、股份合作等形式,提升现有锅炉企业整体规模和产品层次,积极打造太康锅炉品牌。到2020年,促使锅炉制造产业园区进一步健全,形成完整的产业发展链条。
建设农业“两大”示范区。将太康建设成为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创新农业发展理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农业产业链,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与新型农业产业培育的样板区、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农业装备应用的展示区、农业功能拓展的先行区和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基地。
打造太康教育名片。以中小学校长远发展和教师成长为基础,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以学校布局科学化、学校建设标准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师交流制度化、入学保障公平化为抓手,在教育人事制度管理、学校办学模式、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养成教育创新等方面大胆探索,积极打造太康教育名片。
回眸“十二五”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10.05亿元,同比增长9.7%,是2011年的1.53倍,“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1.3%,2010年、2012年、2014年分别突破100亿元、150亿元、200亿元,增长速度在全市位次不断前移,由2011年第5位、2012年第4位、2013年第3位上升到2015第1位。2015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1.3亿元,是2011年的2.5倍,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2.5%,“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5.8%。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34.6:40.5:24.9演变为2015年的26.4:41.3:32.3,由“二一三”结构转变为“二三一”结构,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65.4%提高至73.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4.9%提高至32.3%,经济增长由一、二产业拉动向三次产业协调拉动的格局转变。
民生事业持续改善
全县五年民生支出累计达167亿元,占财政支出74%。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28万人、城镇就业4.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45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万元,年均增长9.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13元,年均增长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1亿元,较2011年翻一番。
集聚区建设突飞猛进
太康产业集聚区建成面积达到13.5平方公里,批准入驻项目98个,培育了纺织服装和锅炉压力容器制造两大主导产业。2015年,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328.4亿元,是2011年的10.1倍,实现增加值72亿元,对全县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3%,拉动工业增长8.3个百分点。先后被评为全省“十快”“十先”产业集聚区,晋升为二星级产业集聚区。2017年3月,太康县代表周口市迎接全省产业集聚区暨重点项目建设观摩,荣获黄淮四市第一名。
文明形象大幅提升
太康连续八年开展“十行百星”评选活动。涌现出了全国道德模范王福昌,王勇、顾新、张孟军等24名“中国好人”,李华南等5名“河南好人”,张建华等16名“周口好人”,被誉为“中国好人第一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报道了太康县的“爱心早餐”,展示了太康人的良好形象。
“十三五”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太康县力争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实现重大调整、城乡面貌得到极大改善、自主创新进一步增强等。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是——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一高一低”,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20年,实现太康县生产总值31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10亿元。
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
“十三五”期间,太康县工业增加值与服务业增加值进一步扩大,产业集聚区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县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1%左右,到2020年末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79亿元;服务业年均增长10%,到2020年末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9%。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85亿元,占全县工业的比重超过80%,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
科技创新进一步凸显
“十三五”期间,太康县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到202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有效集聚创新资源,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大幅提升创新效益。在“十三五”期间,着力打造太康工业创新升级的机制体系,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建立工业设计、先进制造服务等创新驱动要素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产业环境与支撑体系,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方式全面提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具体从政府建设、信息化水平、创新投入产出、创新环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技术市场交易额等方面提出目标。
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
“十三五”期间,太康县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城乡建设进一步加强。到2020年,100%的县道达到三级以上公路标准,乡道、村道达到四级以上的公路标准,基本满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对公路基础设施的要求,形成干支相连、布局合理、畅通便捷的农村公路网络;城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承载力显著增强、环境质量大幅提升、民生得到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形成新优势
“十三五”期间,太康县统筹推进碧水、蓝天和乡村清洁工程,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水环境进一步改善,主要是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85%以上;空气质量进一步改良,主要是全面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2%以上;生态和农村环保工作进一步加强,促使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达到95%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
“十三五”期间,太康县就业渠道更畅通、人均收入水平显著提升、社保范围继续扩大、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全县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口3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3021元和31608元;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显著扩大、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其中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基础养老金发放率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覆盖率100%,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社会化发放率保持100%;以县级医疗机构为核心,乡镇中心卫生院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基层网底的非营利性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建成。
来源:周口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