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改征迁群众争相签订补偿安置协议
科技企业孵化园已成规模
金海路办事处“两违”拆除后鸟瞰图
重点企业长城门业光伏发电合作项目投入运营
兴家花卉苗圃中心是川汇区首个市级扶贫基地
静脉产业园建筑垃圾粉碎回收项目投入运营
金海嘉园规划效果图
贾鲁嘉园规划效果图
万国车世界汽车商场沿街效果图
一峰城市广场效果图
新天地棚户区改造后效果图
乘着党的十九大的东风,如果用一个字来描述2017年奋进中的川汇区,那就是——变。
城市容貌变得更美。城建史上规模最大的“两违”治理、棚户区改造轰轰烈烈展开,“五城联创”、大气污染防治等工作扎实推进,老城区逐渐抖落历史的风尘,绽放美丽姿容;
经济发展变得更强。项目建设更加突出特色,重视质量,产业转型加快,发展势能进一步累积。在今年9月的全市产业集聚区项目巡察督导活动中,川汇区迈入中心城区项目建设前列;
干部作风变得更好。川汇区领导班子连续4年在全市综合考评中被评为优秀领导班子;广大干部在棚改征迁、“两违”治理、精准扶贫一线披坚执锐,共同树立起新时期党员干部的光辉形象。
党的十九大庄重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7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川汇人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以昂扬的斗志参与一个城市的华丽变身。
“两违”治理——不破楼兰终不还
中心城区4个区,川汇区是老城区,“两违”现象与旧城改造伴生相随,屡禁不止,多年来一直羁绊着川汇区的发展。今年6月30日,周口市以最高规格召开中心城区“两违”治理和交通秩序集中整治推进会。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继标明确指出,要以此次会议为起点、为冲锋点、为突破口,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中心城区发展建设主战场,迅速掀起大干快上热潮,大打一场中心城区发展建设翻身仗,奋力推动中心城区一年一变样、三年上台阶、五年大发展。
市委、市政府的决心既对川汇区“两违”治理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也为川汇区突破“两违”治理难局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川汇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迅速召开千人誓师大会,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绝态度全力克难攻坚。会议明确提出“坚决拆除、增量为零”的工作目标,对“两违”建设零容忍。该区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亲自挂帅的专项行动指挥部,从区直相关部门抽调精兵强将参与专项整治行动。加强部门联动,组建了320多人的联合执法队伍,统一调配,“指哪打哪”。
“两违”整治无特权,阳光拆违破坚冰。为了避免出现“拆软不拆硬,拆民不拆官”现象,川汇区“两违”整治伊始,明确提出党员干部“零违建”报告制度,要求全区所有机关事业、办事处、社区(村)、国有企业等党员干部如实自查违建情况,限期自动拆除,有效带动了自拆工作开展。一些“有背景”的违建成功被拆,更是引人注目。如人和办事处辖区内的市水上运动中心,为我市培育水上运动队伍、恢复传统龙舟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因其是违建,市、区两级政府领导慎重考虑后,“挥泪斩马谡”,将其拆除。
群众利益大如天,帮扶救济暖人心。川汇区在启动大规模拆违时,尽最大可能维护群众利益,对困难违建户酌情给予经济救济,并协助做好申请低保、享受保障房申购等工作。全区为236户自拆户提供了免费搬家服务,为27户特困家庭办理了低保手续。
依法拆除手不软,雷霆行动彰决心。对一些极少数的“难缠户”,川汇区在依法认定、程序到位的基础上,按照“属地管理、部门联动”的原则开展联合执法,依法予以强制拆除。特别是对文体路两侧违法建设的拆除,解决了多年的难题,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截至目前,川汇区共进行三批“两违”集中整治,共拆除违法建设30余万平方米,清理违法用地114宗,复耕土地300余亩。短短几个月,整治成果超过以前数年总和,为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棚改征迁——奏响“城变”最强音
全市“两违”整治势如破竹,城建提质势在必行。8月25日,市委、市政府召开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暨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工作会议,号召全市上下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重要抓手,促进各县、市、区比学赶超、竞相发展;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突破,再打一场中心城区发展建设管理的硬仗,推动城市建设全面提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发展贡献力量。
对于川汇区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中央和省、市高度重视棚户区改造,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个机会抓住了,将全面实现城市建设提质,川汇区作为老城区,受益最大。
这又是一次严峻挑战——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川汇区2017年首批启动1.3万余户征迁工作,征迁面积达406万平方米,首批一期8600余户征迁工作要在年内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征迁难度前所未有。
为了打赢这场事关中心城区建设全局的战役,川汇区成立了棚改征迁总指挥部,设立7个分指挥部,抽调全区1600多名干部参与征迁“大会战”。想棚改、议棚改、参与棚改,几乎成为川汇区干部职工工作和生活的全部。
征迁工作被称作“天下第一难”,川汇区概莫能外。在棚改征迁工作中,各指挥部都遇到了巨大的阻力,许多干部吃到“闭门羹”,饱受委屈,他们也会失望,也会气馁,但总是一次次调整情绪,改进工作方法,将棚改征迁工作进行到底。与“两违”治理工作一样,棚改征迁既是攻坚城市顽疾的艰辛历程,也是干部作风得以淬炼、升华的熔炉,期间发生的一幕幕令人难忘:
早上6点钟,总指挥部的灯总是亮的。从8月28日以来,川汇区棚改征迁推进会每天早上6时准时召开,风雨无阻,汇报前一天工作进度,提出存在问题,总结经验,并对当天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参加推进晨会的一位办事处党委书记说:“我们的生物钟已调整到早晨5点钟起床。”
征迁工作进入高潮时,晚上9点左右,各分指挥部的灯也总是亮的。各分指挥部一般下午5点开总结会,征迁家庭各有各的状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这个会往往要开到晚上9点乃至更晚。
没有一天节假日。7月份以来,川汇区征战在“两违”治理、棚改征迁一线的工作队员就没有享受过一天休假。国庆、中秋8天长假,他们也全员坚守在一线,为的是让群众来了有人问事、有人管事。“我们忘记了每天是星期几,只有一个个时间节点在催促着我们,不敢懈怠。”一位征迁队员的话语,引起强烈共鸣。
彭埠口社区党委书记陈应海脑梗不下火线;征迁干部康丽、康顺利姐弟俩在母亲病重、去世期间,工作、家庭一肩挑,忠孝两全;小桥办事处建东社区干部午饭在工地上解决,仅用6天就完成了470亩过渡安置区清表任务……征迁一线,这样的感人故事不可胜数。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川汇区征迁干部的努力得到了巨大回报,进入签订补偿安置协议阶段后,各指挥部都出现了排队签约的场景,交房验收与房屋拆除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实现了和谐征迁,被征迁家庭满意,社会各界反映良好。
项目建设——悄然发力势正猛
相对于“两违”整治、棚改征迁工作的轰轰烈烈、全城热议,川汇区在经济建设战线上则是暗中蓄力,谋求突破:
前三季度,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74.7亿元,同比增长8.1%;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32亿元,同比增长8%,税收收入占全区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9%,在全市排名第一;
项目建设推进加快,在9月份全市产业集聚区项目巡察督导活动中,川汇区位次较往年有大幅度提升,迈入中心城区项目建设前列。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川汇区经济发展理念有关,更与努力拼搏分不开。
突出项目质量 发展势能进一步蓄积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强化招商引资,加强项目谋划,一批投资强度大、成长性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成功落地,为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储备了能量。一是围绕质量抓招商。坚持择商选资、招大引强,做到“四个围绕”:围绕主导产业招商,围绕央企省管企业招商,围绕发展总部经济招商,围绕发展第三产业招商。全区先后与54家央企省管企业、金融机构对接,洽谈项目23个。二是围绕效率抓项目。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完善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周例会、月点评、年总结等制度,建立台账,卡紧节点,倒排工期,跟踪问效,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2017年,全区新建、续建重点项目38个,总投资421.4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79.5亿元。其中列入全市“四个一批”项目13个,总投资324.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8.3亿元。
突出产业转型 高新区建设提质增效
高新区发展上,突出集群、创新、智慧、绿色发展方向,着力打造绿色建筑示范基地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化示范基地,培育百亿新型建材产业集群。搭建“四园区三基地”。搭建占地2800亩的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区、占地4500亩的电子科技产业园区、占地1400亩的现代仓储物流产业园区和占地3000亩的光缆、数据电缆、电缆、电子电器、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国家级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绿色建筑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PPP模式,分期分批建设高新区26条道路及管网、桥梁配套工程。加快高新区电网改造步伐,为企业转型发展、产业升级提供足够的能源保障。加快项目组装。今年,高新区新上14个项目,总投资41.9亿元,涉及新型建材、仓储物流、医疗卫生、电力电气、商务酒店等行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把发展总部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中心城区区位优势,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引进豫通盛鼎、永吉路桥等总部经济企业21家、电子商务企业13家、创业创新企业11家,上半年完成税收1.2亿元。强化创业创新。新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创业基地2个;新获得专利和科技成果36项;拥有1个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15个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工程实验室、技术实验室。今年上半年,新入驻高新区企业23家,总数达到116家。
突出发展特色 商贸物流业势头强劲
川汇区坚持把商贸物流业作为富民强区的主导产业和重要经济增长点,特色商业区、华耀城、汽贸园区、中原国际商贸城等多园联动,全面繁荣商贸物流产业。华耀城市场日渐繁荣。一期B区、C区运营良好,市场繁荣景象初现。项目A区、F区40万平方米商铺销售完毕,汽车客运站、公交车站、美食街已投入运营。F区建材市场、华耀城商务酒店、华耀城商务大厦、奥特莱斯、好百年家居广场、仓储物流园、恒大名都等项目顺利推进。华耀城的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不断扩大。 特色商业区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以关帝庙产业文化园为中心,集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商业圈。汽贸园区影响不断扩大。宏远汽车城、庞大汽车城、威佳汽车博览中心运营良好,目前已入驻汽车4S店27家,从业人员2500人。总投资22亿元的万国车世界项目开工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后,年交易额可达60亿元,实现税收1.2亿元。
脱贫攻坚——共赴小康党旗扬
2017年,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川汇区在脱贫攻坚这个主战场,以党建为引领,把组织资源转化为脱贫资源,把组织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汇聚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强大合力,保障稳定脱贫奔小康。
建强脱贫攻坚指挥部。川汇区把脱贫攻坚作为一把手工程,全区33名处级领导干部联村到户,区直63家机关单位负责人带队,选派549名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对子,为贫困户办实事解难题。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尤其是选好村党支部书记,注重从退休干部、退伍军人、致富标兵、回乡创业党员中选拔村党支部书记,加强培训、教育、管理,选树典型,激励先进。打造扶贫“第一书记”方阵。从区直机关选派33名优秀后备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培育其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
扶贫指挥部建起来,更要以严格督查考核锻造出一支“铁军”。川汇区对“扶贫大军”履行帮扶责任、开展走访调查、完善档卡资料、落实帮扶措施等情况进行考评,列入“四制”考核内容。今年以来,对在岗不到位、履职不尽责的2名第一书记进行了调整,对违反帮扶工作纪律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并计入黄黑档案。
打造脱贫攻坚“桥头堡”。川汇区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筹措资金268万元,按照“九有标准”,对条件落后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修缮改造,添置办公家具、办公设备。筹资4万余元为6个贫困村配备投影仪、接入光纤宽带,建立远程教育平台。同时,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制度,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三权”公开、四项基础制度,坚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真正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成为团结群众的阵地、民主议事的场所、教育党员的学校、攻坚克难的“堡垒”。
区直各派出单位充分发挥“后盾”作用,扶持帮扶对象不遗余力。区粮食局、畜牧局、农机局等派出单位,累计投入资金50多万元,援助帮扶村村室建设,为贫困村购买桌椅、空调、电脑等办公设备。区财政局、爱卫办、扶贫办、卫计委、发改委、工信局、文化局等职能单位,累计增加预算1000万元,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美丽乡村”项目资金新修朱楼村主干道4000多平方米,投入整合资金400多万元,新修了党庄、邵寨村道路。
引入脱贫攻坚“生力军”。川汇区在33个“两新”组织中广泛开展“党旗领航促脱贫”主题活动,引导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与33个行政村党支部结成帮扶对子,支持贫困村脱贫攻坚。长城门业和华发清真食品两个企业吸纳300名贫困群众就业。周口兴家等10个生态园先后流转173户贫困户的近500亩土地,每亩土地每年租金1500元,同时安排200名贫困群众在生态园打工,每个月可增加收入2000元左右。华耀城公司党支部组织党员到邵寨村开展“情暖端午·爱心助老”活动,为贫困户捐助价值2万余元的生活用品。周口市人民医院为500多户贫困户发放了门诊就医优惠卡。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先后为贫困村捐赠图书1200册、开展“暖心牵手·关爱母亲”活动2次、提供志愿服务活动26场次。
三川激荡谋巨变,众志成城谱新篇。2017年,川汇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正以矫健的步伐,迈进新的时期,创造更加美好的前程!
来源:周口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