郸城县书画院
您当前位置:郸城县书画院 >> 名作推荐 >> 浏览文章

太康:改陋习树新风 铸就脱贫攻坚灵魂

来源:本站原创 2017年08月24日

 为深入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决策部署,切实解决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天价彩礼、薄养厚葬等陋习致贫返贫问题,近年来,太康县坚持把改陋习、树新风作为减轻农民群众人情负担、经济负担的重要抓手,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有效举措,着力建设文明乡风,助力脱贫攻坚。

 建立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两年节约近2亿元

 8月20日,记者在常营镇老官王行政村走访时,忽听一个农家小院里声乐齐奏、笑声不断,不远处白墙上还有几条醒目的标语:“拒绝高额彩礼,反对攀比之风”,“婚事新办都点赞,大操大办惹人厌”。

 “老人家,今天这么热闹,是办喜事的吧,怎么没几桌客人呀?”记者问一位正在管事的老者。

 “我是村里的红白理事会成员,今儿到这里管事。”村民王庆利笑呵呵地对记者说,“这家原计划要摆40多桌,经村红白理事会建议仅摆了7桌,省钱不说,还风风光光把喜事办了。”

 “去年至今,全村共办17桩红白事。前不久,张店村的一家办丧事,按照‘村规民约’,户主填写了红白事办理申报表,每桌烟10元、酒20元、菜肴100元,参与人数60人。事后一算账,因取消了歌舞团、唱戏班,至少省了2万多元。”听说记者来访,刚做完证婚人的村党支部书记李银生便主动介绍。

 “其实常营镇只是太康推进移风易俗的一个缩影。当下,文明新风、新事新办在这里已成时尚。”太康县文明办主任张照营说,“全县778个行政村全部建立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狠刹婚丧事大操大办、互相攀比歪风。2016年以来,全县办理红白事9100多起,累计节约近2亿元,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工作。”

 完善县乡村三级管理机构,倡勤俭反浪费,助推脱贫攻坚

 8月21日下午,常营镇党委副书记佘伟和包村干部一起来到五子李村,对该村上半月红白事办理情况进行巡查,并填写巡查情况登记表。

 “县里每月召开乡镇主抓移风易俗副职例会,其中一项固定汇报内容就是红白事大操大办治理情况。”佘伟告诉记者,全镇36个村,他们每半个月巡查一次,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

 据了解,该县红白事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牵头,纪委、组织部等参与,负责对乡镇及县直相关单位责任进行分工,对红白事操办标准、规模、范围提出指导意见,不定时到各乡镇、村督导检查。乡镇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汇总各村上报的红白事操办情况,并通过入户走访了解核实,收集治理工作中的典型案例。

“‘改陋习、树新风’活动,让农民群众乡风文明意识悄然发生了变化,逐渐养成了节俭、文明、进步、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今,在全县广大农村,勤俭节约的多了,铺张浪费的少了;低调办事的多了,摆谱显阔的少了,真正形成了乡风文明,助推了脱贫攻坚。”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葛泽洲说。

 培树百姓身边的典型,为脱贫攻坚提供榜样的力量

 自2009年开展推荐评选“十行百星”活动以来,太康县共评出各类“百星人物”1000多人,其中22人荣登“中国好人榜”,30多人荣登省市好人榜,15人被评为周口市道德模范或提名奖。这些“百姓身边的典型”,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新时代添加真善美的注脚……

 百姓身边的“百星”,引领着文明新风。近年来,太康县通过巡回宣讲、媒体宣传展示、动员干部群众投票等方式,弘扬孝老敬亲、节俭持家、乐于助人等传统美德,引领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听了‘十行百星’的事迹报告,我的感触很深。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是太康人民的骄傲,值得每个人学习。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坚持做好事。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学会热爱他人,勤俭持家,带头反对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常营镇干部丁文焕深有感触地说。

 来源:周口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