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城肘阁是广泛流行于豫东及周边省区古老的民间舞蹈,也是傀儡戏的一种表演形式,是一种独特民间艺术形式,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熔戏剧、杂技、舞蹈、彩扎艺术于一体,是豫东民间艺术园地里的一朵奇葩,享有“中原独秀,华夏一绝”的美誉。
项城肘阁历史悠久,其源头可上溯到北宋时期,清乾隆年间逐渐发展成集舞蹈、音乐、戏剧、杂技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清末民国时期最为鼎盛。据项城市肘阁传承人,现年70岁的郭宝玉先生讲,其祖上曾在北宋时到汴梁城玩过肘阁(肘阁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明末清初的小说《续金瓶梅》。在这部小说中,作家丁耀亢这样写道:又有一个香孩儿会,旗旛竹架扎在半天里,把人家好俊孩儿,扮做八仙过海、童子拜观音、蟾宫折桂、唐明皇游月宫,各样的故事,摆十数里路。很明显,小说里所描写的香孩儿会就是今天的肘阁,只可惜香孩儿会即肘阁会的资料后来遗失了)。后在其祖父郭锡铭的大力倡导下,经过创编,又组织县城北街的青年人研究、排演并成立了肘阁会,才使肘阁艺术逐步成熟。历经数代,如今传到郭宝玉手上,至少已有二十代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项城肘阁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通俗讲就是一人用肘举着儿童(活体的人表现“阁”)表演的舞蹈。就是将孩童装扮成传统戏曲或神话中的人物,巧妙地束绑在铁架上,由力壮之人高高托起,构成一组组戏剧、神话造型艺术,寓故事内容与其中,人们称之为“无声的戏剧”。肘阁架子是用钢铁锻造而成,由铁领衣、辘轳把、抱芯子及挂芯子、坐芯子组合而成。肘阁表演形式非常特别,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肘阁演员在上者为“上装”,下者为“下装”,或叫“上枝”、“下枝”。下装演员多穿特制的铁坎肩,铁坎肩上固定一至两根向上的钢筋,上装小演员就牢牢的系在上面。下装演员需穿古代戏服(戏服比较肥大,可以遮掩住铁坎肩,这样做一是美观,二是为了不让观众看见里面的结构,增加神秘感)。
肘阁演出形式主要有“单装”、“双装”、“三装”三种。所谓“单装”,就是上装由一个孩童表演;所谓“双装”就是由两个孩童表演;所谓“三装”就是由三个孩童表演;在造型追求上,上下装人物的装扮要协调统一,如“单装”的“西游记”,上装演员扮孙悟空,下装演员扮猪八戒或沙僧;再如“双装”的“断桥”,上装是青蛇、白蛇,下装便是许仙;又如“三装”的“三国演义”,上装是刘备、关羽、张飞,下装是赵云等。肘阁的表演具有高、难、险、美、奇的特点。在八音(锣、鼓、钗、板、管、唢呐、笙、箫)伴奏下舞动的,具有浓郁的乡士气息和地方特色。
近年来,项城肘阁先后赴广东、广西、江苏、湖南、山东、河南、福建等省的很多城市演出,深受群众的喜爱,颇受好评;多次参加各地举办的各种民间文艺会演,并多次获奖。
2009年6月入选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来源:周口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