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大道街景。 记者 彭慧 摄
沙颍河两岸绿意盎然 记者 彭慧/摄
周口街头游园一角 记者 彭慧/摄
广袤的豫东平原,沙颍河静静地流向远方。因河而生的周口,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也勇立潮头,奋楫扬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双轮驱动,发展方式从单一转向多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齐头并进、互为促进的绿色发展之路,风景秀美、环境优良、宜居宜业的现代城市正在崛起。7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周口人,不等不靠,用“绿色”谋未来,一幅幅壮美的生态发展画卷在周口大地徐徐展开。
把绿色融入 周口前进的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为寻找解决环保问题的“最优解”而努力,把绿色融入周口前进的步伐,把习近平总书记的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奋力谱写周口绿色篇章。
市干部作风大整顿多次聚焦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坚持抓典型、严处理、重追究,通过打板子、挪位子、摘帽子,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周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市委书记刘继标在走访调研污染防治工作中,强调要打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最后一公里”,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好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这一重大政治责任,全力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改工作。市长丁福浩在多次环保暗访中,在现场找办法,在现场推工作,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形成合力,牢固树立全市环保“一盘棋”思想。
“生态文明”和“环境治理”同样是周口民众关注的话题,在建设生态美丽周口的一线,有周口市民参与的身影。“我志愿成为一名光荣的‘创卫’志愿者,从我做起,做美丽周口的守护者,做文明行为的传播者!”5月22日,在周口市中心城区五一文化广场,近4000名志愿者在全市志愿者服务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攻坚誓师大会上发出铮铮誓言。
关注家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啄木鸟”志愿者经常穿梭于周口的大街小巷,并定期组织各种志愿活动,城市环境、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越来越多的市民自发成为保护家乡生态环境的志愿者,他们组织志愿活动,他们是活跃在周口市中心城区的“红马甲”……这是周口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他们用点滴行动,把生态文明理念变成现实,生态文明已经在每一个周口人心中生根发芽,成为家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贡献者。
守住优良生态 打赢蓝天保卫战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进入21世纪,又把节约资源确立为基本国策;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市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把防治污染攻坚战纳入市委、市政府“三高三优”目标考核体系,成立了市防治污染攻坚战领导小组,刘继标任第一组长,丁福浩任组长,进一步明确了党委、政府的领导责任和主体责任。
201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启动了污染防治攻坚战,制订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又把我市定为2020年创建空气质量国家二级标准城市。这是省委、省政府的信任和重托,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市民心之所盼!
周口随即吹响了建成国家二级空气质量达标城市的集结号!
全市上下硬起手腕,改善周口大气环境质量,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实现省委、省政府下达的目标,市委、市政府充实和加强了污染防治攻坚办公室,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吉建军兼任办公室主任,重点开展建筑扬尘、城市清洁、重型车辆管控、油烟污染治理、“三散”整治等系列铁腕行动,出实招、出新招、出狠招,打出了声势,治出了成效,促进了我市空气质量整体水平的提升。
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一个持续战,不允许有一刻松懈,必须时刻保持专注,时时攻坚、天天攻坚、月月攻坚。吉建军多次主持召开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联席会议,明察暗访污染防治工作,与各职能部门共同分析研判我市污染防治工作。
2017年度,周口市PM2.5平均浓度均值为60微克/立方米,PM10平均浓度均值为107微克/立方米,分别位居全省第四位和第五位;空气优良天数221天,比上年增加11天,全省排名靠前。
2018年度,我市大气质量各项指标居全省前列。PM2.5年均浓度58微克/立方米,我市PM10年均浓度103微克/立方米, 2018年全年我市优良天数204天,高于全省平均天数12天,全省排名第四名。
数字是最有力的说明,周口大气污染治理效果不言而喻。
空气质量的不断提升固然令人欣喜,但治理过程实属不易!市污染防治攻坚办副主任方万政说,在周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的征程中,每一微克污染物浓度的下降,每一天优良天的增加,都凝聚着市委、市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的决心和全市上下的努力。
打响七条黑臭水体全面歼灭战
对周口而言,沙颍河已经不单是一条河流,而是一种乡愁。
为确保周口母亲河“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愿景,保障河流水质稳定达标,我市采取封堵截污、限产限排、关闭污染企业等措施对沙颍河、贾鲁河、洺河等河流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同时,市政府还成立了周口市中心城区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指挥部,开展城市河流清洁行动,对中心城区沙颍河及其它7条河流逐步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全面打响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歼灭战,确保年底前完成黑臭水体整治工作。
黑臭水体治理是我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关键战役之一,不仅关系到城市环境质量,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我市针对中心城区洼冲沟、流沙河、幸福河、贾东干渠、运粮河、杨脑干渠、交通干渠等7条水系进行治理,水系范围横跨4个区,全长82.3公里,项目总投资21.07亿元。洼冲沟等7条水系将以控源截污为重点进行治理,内容包括开挖河道清淤疏浚、堤防加固等水利工程,河岸的道路建设、广场建设、景观设施建设等生态景观工程,河道垃圾清运等水质治理工程,以及沿线桥梁工程。
我市一方面开展控源截污,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实施截污并网,提高城市污水收集率;一方面加强内源治理,清理城市水体沿岸积存垃圾,解决因脏乱差导致的水环境恶化问题,利用生态清淤方式清理水体底部污染物,严防二次污染。同时,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大对河道两岸违法建设的清理力度,打通“断头河”,加强城市水系沟通,合理利用再生水和清洁雨水作为补充水源,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构建健康水循环体系。
新添城市“绿肺”让市民深呼吸
青山碧水、蓝天白云、绿树葱茏是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人民所求,执政所指。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强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生态红利愈加凸显,昔日“黄泛区”如今“林粮仓”。
我市充分利用城市公园、社区荒地和建筑工地,让钢筋混凝土的森林变成绿色森林。周口铁路主题公园、周口森林公园、周口植物园……这些新添的城市“绿肺”,让市民随时深呼吸。
据了解,漯阜铁路改道后,位于城市之中的一段铁路废弃,市委、市政府变废为宝,把其打造为一条城市的绿色走廊,建设周口铁路主题公园,绿道全长9.8公里,占地1200亩,总投资2.95亿元,一期工程包括生态展示区、铁路风情区、宜居休闲区、自然花园、文创中心,已建成开园。
周口森林公园位于中心城区北部,是我市四林百园、以绿荫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这里是黄河故道冲积带,土地严重沙化,风起沙飞扬,给城区带来扬尘污染。如今,连绵起伏的绿地、高矮参差的树木苍翠欲滴;亭台、雕塑、假山、回廊点缀其中,静逸安然。占地5000亩的周口森林公园,于2018年2月开工建设,一期工程于2018年底建成开园,具备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科普教育等诸多功能;二期工程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90%,除新北环项目施工临时占用森林公园74亩土地未绿化,和下炉村拆迁园区约300米道路无法施工外,已全面进入养护阶段。
周口植物园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18年重点民生工程,是对原文昌生态园进行的改造升级,占地面积2100亩,投资2.1亿元。植物园功能定位为中原植物基因库、生态文明示范地、植物科普基地、市民休闲公园和周口文化客厅。一期工程已建成,并于2018年12月29日开园,对市民免费开放。二期工程目前已完成工程总量的80%,剩余园建部分及路灯、水、电、监控等配套工程的后续施工正有序进行。
我市以努力构建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美丽周口为目标,坚持适地适树和科技兴林,大力推进城乡绿化统筹发展,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逐步形成全市城乡一体的“大绿化”格局。截至目前已建成区绿地面积2539.51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8.5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31平方米。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随后而来的经济腾飞,同样,没有思想观念的转变就不可能建设生态文明。在有限资源与消费扩张、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周口正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已显露勃勃生机。在周口,循环经济倒逼产业升级,不少企业正跃跃欲试角逐新兴行业龙头。
这场生态发展“竞速”,鸣枪就是冲刺。
在市经济开发区内,沙南污水处理厂内机器轰鸣,输送进来的生活污水将由此净化。周口沙南污水处理厂工程总体设计规模为日处理生活污水12万吨,其中一期处理规模5万吨/天,二期处理规模7万吨/天。周口鹏鹞水务有限公司于2009年取得周口沙南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权,该公司负责人殷永军介绍,污水处理工艺采用AA/O活性污泥法和深度过滤工艺,出水排放标准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经过处理后的水为再生水,可用于净化黑臭水体清洁、发电、路面洒水以及绿化浇水等等。目前,周口沙南污水处理厂已达到每年处理生活污水4380万吨的处理能力。
曾经我市中心城区沙南、沙北两座污水处理厂每天产生市政污泥无处可去,只能寻找空余场地堆放和填埋。这样容易造成安全危害和环境污染,还远远不能满足污水处理的发展需要。我市建设中心城区首座污泥处置工程应运而生,该工程日处理污泥规模可达200吨(含水率80%),将主要处理市区和商水县、淮阳县、西华县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污泥处置工程由周口北控博联圣绿生物环保有限公司具体负责, 据介绍,经过处理的污泥可以直接制作营养基质转为有机肥,主要用于城市绿化,送往周口公园、周口森林公园、周口铁路主题公园等地,曾经危害环境的污泥在此变身资源实现循环利用,堪称“化腐朽为神奇”。
2000年10月,益海(周口)粮油工业有限公司落户周口以来,发展势头强劲,连续多年入选河南省百户重点企业,成为周口市乃至河南省的一张响亮的名片。该公司副总经理姚德鑫告诉记者,未来的企业一定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企业,2016年以来该公司仅环保专项投资费用已达3200余万元,企业要想长远的发展就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淘汰落后生产设备,进行产业技术改造升级。目前,益海公司在周口,年加工小麦32万吨、大豆60万吨,充分利用豫南地区丰富的油料资源和周口的小麦资源,促进农民增收。下一步,该公司将继续坚持发挥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围绕当地乡土资源丰富产品体系,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生态宜居留得住最美乡愁
如今周口人眼里的蓝天白云、流水潺潺、绿树成荫的美景,正是市委、市政府对生态环保底线的矢志坚守,也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艰辛的探索。
抓好污染防治,深入实施经济结构提质、生态功能提升、国土绿化提速、环境治理提效“四大行动”,着力打造天蓝、水净、地绿的美丽周口。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百日行动”和“六村共建”为抓手,根据村情特色,充分挖掘农村在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独特价值,注重保留原生态味道,成为一个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日前,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2019年周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任务,要求今年年底前完成78个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完成58万户农村户用厕所改造,让农村更加宜居。
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生产、生活、生态,周口人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之路,正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留得住乡愁,闻得到花香。
天气晴好的时候,60多岁的杨先生喜欢看沙颍河,垂钓者、捕鱼者,岸边的垂柳、青翠的灌木,纳凉的亭子、街边的游园。“这里一年一个样,市政府投资建设后,沙颍河环境越来越好了,鱼也越来越多了。”他指向对岸,如今已是一片葱绿。(记者 王晨)
来源:周口日报